凭借12.7公里海岸线万亩养殖面积(占阳东区水产养殖面积的一半),依海而兴的大沟镇已成为粤西地区水产养殖重镇。驱车穿行于大沟乡间,星罗棋布的养殖场生动地展示着该镇水产养殖业厚实的产业规模。
大沟镇位于阳东区东南部沿海地带,面临南海。这里紧靠出海口,咸淡水资源丰富,气候条件适宜,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天然宝地。近年来,该镇紧紧围绕“生态渔农 人文大沟”新发展思路,抓住水产养殖为主攻产业方向,着力推动“一只蚝、一只虾、一条鱼”渔业全产业链发展。
其中,“一条鱼”主要为石斑鱼。据介绍,目前全镇石斑鱼养殖面积6000余亩,年产成鱼3万吨、鱼苗孵化约7亿尾,全产业链产值约18亿元。目前,已初步构建集鱼苗孵化、生态养殖、冷链加工于一体的石斑鱼现代化产业体系,全镇石斑鱼养殖规模及技术水平均居行业前列。
石斑鱼肉质细嫩洁白,低脂肪、高蛋白、营养丰富,被业内称作“海鸡肉”,是水产养殖中经济效益很高的一种咸水鱼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升级,近年来石斑鱼正从高档餐饮逐步走向百姓餐桌,市场需求持续扩大。
然而这一优质水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,尤其是其广盐性特征,要求养殖水体盐度保持在特定范围。大沟镇依海而居,位于寿长河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,水体盐度稳定在10‰—35‰,恰好为石斑鱼养殖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。且大沟镇兼具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,加之厚实的水产养殖业基础,使其成为发展石斑鱼养殖的“理想沃土”。
叠加市场和自然条件等多重优势,在政府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下,近年来石斑鱼养殖在大沟镇迎来跨越式发展。
目前,以众富水产、南湾水产、泰洋农业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,正引领大沟石斑鱼产业构建“育苗—养殖—加工”全产业链体系,辐射带动全镇6000余亩高位池养殖规模,直接或间接带动1000多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,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。
在这一发展浪潮中,不得不提到一名行业探路者——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创始人冯春晓。2018年,冯春晓敏锐捕捉到石斑鱼的市场潜力,率先在大沟镇开展规模化养殖。经过三年发展,于2021年在该镇徐赤村正式成立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。
如今,该合作社已建成300亩现代化石斑鱼养殖基地,主要养殖珍珠斑、金虎斑、龙趸等品种,2024年产出成鱼约70万斤、鱼苗6000万尾,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153名,带动石斑鱼养殖面积约5000亩。
“选择养殖石斑鱼,就是看中其市场潜力大。”冯春晓介绍,作为高端水产品,石斑鱼塘口收购价常年维持在普通鱼虾的两三倍,去年价格高峰时更达到60元/斤,经济效益凸显。
走进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,笔者注意到养殖车间不仅明亮整洁,还没有任何鱼腥味。问起缘由,冯春晓解释这得益于海水净化系统。通过三级处理(沉淀→过滤→净化)实现尾水循环利用,既保护环境又提升了鱼品质量,使石斑鱼成活率和肉质都显著提高。
石斑鱼养殖水温一般控制在23℃—30℃,低于23℃不利于石斑鱼生长。“因此基地利用铝管导热,并安装温度计监测池内水温,以便随时调节水温。”冯春晓说,“养殖水质、温度均可控制,彻底改变了看天吃饭的传统产业模式。”
“有了科技赋能,石斑鱼不仅品质有了保证,更稳步走俏市场。”冯春晓介绍,众富水产的石斑鱼养殖一般经历4个阶段:1个月微藻育苗(达15厘米)→标粗池培育→露天塘养殖7—8个月→吊水池净养20天提质。“放入吊水池可以让石斑鱼肉质更好,市场竞争力更强。”冯春晓说,目前基地成品鱼收购价在每斤30元左右,主要销往珠三角和阳江周边地区,市场渠道稳固。
水产种业被称作现代渔业的“芯片”,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质量效益。在石斑鱼养殖领域,种苗成活率偏低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。针对这一关键问题,众富水产经过不断调试努力,利用工厂化育苗新模式,成功将鱼苗孵化存活率提升至50%,达到行业内较高水平。
“我们育苗室提供的是恒温环境,加之基地的海水经过处理后,水质好也稳定,有利于种苗生长。”冯春晓AG九游会说,基地通过环境精准调控、水质优化管理等技术手段,对水温、溶氧等关键参数实时调控,使得鱼苗各阶段发育都处于舒适环境。
不仅如此,科技小院助力更让育苗工作提质增效。2023年8月,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布《关于同意设立“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”的批复》,阳江5个科技小院榜上有名,数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,其中就包括大沟镇徐赤村的广东阳东石斑鱼科技小院。
依托科技小院,众富水产跟暨南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以及广东海洋大学等院校加强合作,启动了关于微生物藻类调节水质、轮虫培养以及增强鱼苗肠胃健康的益生菌等多个项目研究。这些项目可一边生产优质轮虫饵料供鱼苗食用,一边构建良性微藻群落,改善水体环境,同时努力提升鱼苗抗体,降低病害,使得鱼苗成活率进一步提高。
凭借得天独厚的咸淡水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,大沟镇无疑已成为粤西石斑鱼养殖重镇。
笔者走访相关龙头企业发现,实现石斑鱼养殖更高效益,各企业皆离不开科技赋能。在众富水产、泰洋农业,现代化养殖技术正在改变传统“看天吃饭”的模式。如运用高氧净化系统、恒温育苗车间、智能水质监测等科技手段,使石斑鱼成活率提升15%以上,鱼苗孵化存活率提升至50%,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%,不仅提高养殖效益,还降低了养殖成本。科技小院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益生菌、微藻调水等项目,更进一步优化了育苗和养殖环节,推动产业向高效、绿色方向发展。
然而,科技赋能让石斑鱼质效提升,单打独斗却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竞争。笔者注意到,大沟镇石斑鱼产业已初步形成“育苗—养殖—加工”链条,但精深加工、品牌营销等环节仍有提升空间。基于此,大沟镇积极推动的“阳东石斑鱼”产业联盟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,正是整合资源、抱团发展的重要举措。与此同时,帮扶工作队推动出口备案、科研院所助力尾水治理,也旨在着力完善产业配套支撑,推动大沟石斑鱼迈向更高附加值、更完整的产业链。
聚力共赢方能行稳致远。未来在当地政府大力引导、支持下,若大沟石斑鱼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能进一步协同发展,统一技术标准、拓宽销售渠道,并借助“漠阳味道”“阳东乡味”区域公用品牌及“蚝宝”IP进行整合营销,相信这条“海鸡肉”产业链有望成为粤西水产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“乘着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’的东风,大沟镇抢抓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(阳东段)建设机遇,把石斑鱼作为近年来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。”大沟镇党委书记梁志光介绍,目前镇里正积极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,推动组建“阳东石斑鱼”产业联盟,构建统一苗种供应、技术标准、品牌营销的产业化运营模式,进一步提升石斑鱼产业规模化、专业化发展水平。未来,以南湾水产标准化水产苗种基地为核心,该镇将重点推进省海洋渔业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,规划建设大沟苗业产业园,打造区域性苗业产业高地。
聚焦产业延伸,大沟镇还规划建设阳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、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,着力提升石斑鱼等水产品加工附加值。同时,通过深度融入“漠阳味道”区域公用品牌体系,创新打造“蚝宝”特色IP及系列水产伴手礼产品,积极探索“渔业+文旅”产业融合新模式,全面增强产业价值链竞争力。
与此同时,大沟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也在不遗余力助力该镇特色产业发展。该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权儒介绍,工作队正多措并举助推大沟石斑鱼产业升级:“在销售端,我们将依托珠海农控集团供港澳物流平台,推动众富合作社等海水养殖企业、农民合作组织申报出口水产品原料养殖场备案等手续,拓宽港澳等市场。在生产端,联合仲恺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尾水治理等技术攻关,持续提升绿色养殖水平。在组织建设方面,加强对合作社的养殖及管理培训,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,提升生产能力。”
和众富水产一样,大沟镇多个水产养殖企业都在聚力探索科学育苗助力产业发展。其中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正全力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,着力打造现代化苗业生产体系,为全镇水产养殖提供稳定的苗源保障。
据悉,南湾水产是大沟镇2018年引进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,拥有国家级“水产健康养殖”示范场称号。公司依托可控式对虾标准化养殖车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,是大沟镇“一只虾”产业的典型代表。近年来,受市场影响(南美白对虾受市场影响大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),公司逐步调整发展方向,2021年以“工厂化标苗+高位池养成”相结合的方式,新建石斑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,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。
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去年9月,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,以设施化、环保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为目标,规划打造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基地。拟新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车间2800平方米,育苗水体1800立方米,1期建设总面积30亩。目前,已完成建设进度90%以上,计划于今年8月中旬投产运营。
“该苗场结合新型保温池体材料(海容模块)、源水多级净化、全循环水生产、智能化监控等设计,可实现节能减排、高产高效、全年稳定生产等目标。”公司经理陈飞表示,该项目投产将显著提升大沟石斑鱼苗种自给率,带动周边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。未来,公司还将以该基地为平台,逐步创建市级、省级乃至国家级水产良种场,打造粤西地区标准化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标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南湾水产还积极拓展全国市场布局,正在推进的“南鱼北养”战略,可为内蒙古、新疆等西部盐碱水区域提供优质苗种供应服务,助力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。
据介绍,泰洋农业于2023年经招引落户大沟三丫村,是一家集水产养殖、鱼苗孵化、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。公司规划水产养殖面积1500亩,目前已开发养殖面积800亩,其中石斑鱼养殖面积约600亩,主要养殖珍珠斑、龙趸等品种。
为提升养殖效率,公司早前便投入约800万元引进高氧净化系统。该系统由高氧发生装置、智能布氧管道、水质监测传感器、自动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,其产生的高溶解氧和小分子团水不仅能有效净化养殖水体,还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,从根本上改善养殖环境。“该系统能有效覆盖800亩标准化养殖池及尾水净化区,使养殖成活率提升15%以上,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至90%,显著降低综合养殖成本。”泰洋农业行政总监陈永娟介绍,2024年公司成品鱼产量为200万斤,2025年目标产量为500万斤。
在养殖饲料方面,公司也与知名渔业集团长期合作,由其提供优质水产养殖饲料进行科学喂养。
除此之外,作为一家专业渔业养殖企业,公司现有员工56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人,已形成了覆盖水质调控、苗种培养、病害预防、操作培训等全方位的科学养殖管理体系。
在销售渠道方面,泰洋农业同样构建了覆盖本地、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多层次供应链体系。“我们已与广州大型连锁企业‘椰林码头’‘何氏水产’等达成战略合作,未来还将持续拓展销售渠道,不断完善市场布局。”陈永娟表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- 2025/08/09大沟镇如何养好一条石斑鱼
- 2025/08/09新民·科技前沿|高温热浪带来的健康威胁正
- 2025/08/09让微生物吃掉脏东西
- 2025/08/09媒体报道《青岛日报》专访中国海洋大学未来
- 2025/08/09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