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8月12日中午,今年第11号台风“杨柳”,仍处于逐渐向台湾东南部沿海靠近的阶段。中央气象台预计,“杨柳”将先在13日中午前后登陆台湾东南部沿海,再于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登陆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;截至12日中午,广东东部市县已发布台风白色预警信号,提醒公众注意台风即将来袭。
根据中央气象台观测,8月12日14时,今年第11号台风“杨柳”的中心位 于北纬21.2 度 , 东经126.6度 ( 距离台湾台东市东偏南方向约590公里 ) ,中心附近 最大风速33 米/秒 (12级风,台风级),中心最低气压975百帕。
中央气 象 台 预计, “杨柳”将以每小时25-3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,强度逐渐增强,最强可达强台风级(42~48米/秒,14~15级),将于13日中午前后在台湾东南部沿海登陆(台风级或强台风级,38~45米/秒,13~14级),穿过台湾岛后进入台湾海峡,强度逐渐减弱,并将于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在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再次登陆(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,25~33米/秒,10~12级);也不排除经过台湾岛南部海面,在闽粤交界一带沿海登陆的可能。
大风预报:12日至14日,台湾以东洋面、巴士海峡、台湾海峡、南海东北部、东海西南部等海域及台湾岛大部、福建南部、广东东部沿海地区将有8至10级风,台风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及地区风力可达11至14级、阵风15至16级。
降水预报:13日至15日,台湾、福建南部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南部、湖南南部、贵州有大到暴雨,部分地区大暴雨,局地特大暴雨;上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至250毫米,局地300至400毫米。
截至8月12日14时26分,粤东、粤东北等市县,普遍已经发布台风白色预警信号。
广东省气AG九游会象台预计,12日余下时间到13日白天,广东大部有雷阵雨,局部暴雨,雷雨时部分市县有8~10级短时大风,高温炎热天气维持。预计13日夜间至15日,受台风“杨柳”影响,粤东、粤北市县和东部海面有明显风雨过程,高温天气缓解。
根据《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及有关规定,国家防总决定于8月12日13时针对福建、广东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,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协助指导。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,中国气象局于8月12日9时40分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三级应急响应。
鉴于今年第11号台风“杨柳”对广东影响进一步加大,根据《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》和省防总有关规定,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决定于8月12日11时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。
广东省防总要求,各地各部门要层层压实责任,加强监测预报预警,及时启动应急响应,按照防台风“六个百分百”要求,扎实做好台风防御各项工作,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为了应对台风,福建海事局于8月11日10时启动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,将福建中南部作为防台风重点区域。目前,福建沿海已有9个海上施工作业项目停工,30艘施工船舶已经转移避风。
温州海事局已启动IV级防台应急响应。截至11日20时50分,温州平阳县南麂岛上的2377名游客全部撤离完毕。从11日起,鳌江、瑞安至南麂航班全线停航,复航时间等待通知。同时,南麂岛列岛景区暂时关闭,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。
我国给出了12号台风玲玲预警趋势,预计在17日前后可能出现,而从数值数据来看,其南海有热带扰动,而菲律宾东部也有台风胚胎,只不过依照GFS的数据来看,可能在菲律宾东部起来的概率较大,过后预计往系那个这户方向靠近,但是时间还有点远,先观察吧。
南海热带扰动前面也是有概率,只不不强,GFS也调整出来了低压趋势,并且往我国海南方向靠近,所以,这改变还是较快。
其次对于新台风胚胎97W的变化不大,虽然出来就是20KT风速,相当于7.5m/s,但都认为成台的可能性较小,属于一个高纬度台风胚胎,看下就行。
为扎实做好防汛抗旱,积极应对灾害天气,抓好灾后生产恢复,降低水生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,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,现研究提出汛期和干旱期间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指引,供各地参考使用。
1.水位上升。强降雨往往伴随大风,直接造成了很多池塘水位急剧上升,甚至造成有些池塘水位与堤坝持平,溢塘的风险加大。如不及时处理,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、池埂损坏甚至坍塌。
2.水温变化。大量雨水进入池塘,直接造成池塘水温下降,使养殖品种产生应激反应。如果强降雨后紧接着是晴天,水温又会迅速上升,对养殖品种造成二次应激。
3.pH下降。雨水一般是弱酸性的,瞬时大量降雨会造成水体pH骤然下降,有的甚至下降幅度超过1.5。另外,连续强降雨天气,光合作用下降,藻类大量死亡,也会导致pH下降。
4.溶氧下降。连续强降雨会导致池塘底层溶氧偏低。一方面水体光合作用变差,引起池塘水体藻相、菌相失衡,藻类大量死亡甚至倒藻;另一方面池塘底部耗氧增加,池底的残AG九游会饵、动植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泛起,生物耗氧量上升,加剧了池塘缺氧状态。
5.盐度下降。短时间的大量降雨,将导致海水养殖水体的盐度急剧下降,对养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,会导致养殖动物应激行为异常甚至死亡。
6.摄食下降。由于突然的大量降雨,会导致很多池塘出现水浑问题,池底耗氧增加,水体溶氧下降,池塘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加速释放,各种水质指标出现异常,养殖动物产生较强应激,摄食下降。
1.关注气象预警,做好防汛准备。加强防汛抗灾意识,密切关注气象、水文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,科学做好防汛准备。配备必要救生衣、抽水泵等防汛物资,全面排查疏通养殖场区内外的排水沟渠,加高加固堤坝。位于易发生山洪、泥石流、内涝等高风险区域的养殖场,务必制定紧急撤离预案,必要时提前出售或转移存塘养殖产品,减少灾害损失。养殖网箱要预防洪水冲击,采取加固措施,及时清理浮游生物;涨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到水质好、远离泄洪道的地方;退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离岸边,防止搁浅。
2.海水养殖池塘及时排淡,防止雨水倒灌。一是降雨前先将原池水排掉约1/3后立即加到最高水位;二是检查池塘周围是否有陆地雨水进入池塘的通道,防止大量雨水进入池塘;三是强降雨时及时打开上层排淡闸板和排淡管道,将表层低盐度水从上部溢出,保证池水上下层盐度基本一致,防止因上下层水比重不同造成的池水分层,使上层富氧水不能通过垂直对流传到底层,导致池底缺氧及氨氮、硫化氢、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。
3.及时增氧。正常情况下通过日常换水的方法可基本保证池水溶氧量,但夏季常因天气闷热、气压低、降雨频等原因,海水的自然溶氧量下降,单靠正常换水已不能有效保证养殖水体溶氧,还要采取以下增氧措施:
(1)机械增氧。有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要及时开机增氧。开机时间一般选在夜间,此时开机除起增氧作用外,还有助于降低水温。另外,强降雨排淡后也要开机,此时开机主要是为了加大池水上下层交换力度,防止池水分层。
(3)人工增氧。无机械增氧设备的也可人工摇小舢板船搅动池水,尽量使池水充分活动起来。池水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/升以上,即使在强降雨后的短时间内底层水溶解氧也不能低于3毫克/升。
4.及时修复养殖设施。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,要对养殖设施、池塘堤坝、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;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,水位一旦回落,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,为补放苗种做准备。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,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,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(如用2~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),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。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,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,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池塘或网箱中暂养,等水位回落后放养,减少受灾损失。对于池塘精养区,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。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,应回水减少水位差,防止逃鱼;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,防止渗漏,以防养殖品种再次逃逸。
5.适时补放水产苗种。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养殖品种调查,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养殖品种的数量,以便做好消毒免疫、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。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,也可根据摄食情况来估算存塘量。对于存塘量的估算,每次投饲后2小时检查摄食情况,以基本吃完为宜,再根据投喂量的3%~4%,推算出存塘量。苗种补放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,可以通过回捕、调剂、秋季繁殖等方式解决苗种问题。在苗种补放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水产苗种的质量问题,杜绝购进病苗、伤苗、弱质苗、假苗。
6.防止疫病发生。及时打捞死鱼,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,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。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、焚烧等,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,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《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》(SC/T 7015-2022)。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,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、器皿、人员进行消毒处理,防止疫病发生。坚持早晚巡塘,观察水质变化及养殖对象有无浮头、发病等现象,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。同时,因强降雨后的养殖环境突变,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,抗病能力降低,要做好科学投饲,提高鱼体免疫力。同时,加大水生动植物疾病测报和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,一旦发现疫情,应通过规定程序及时上报,做好应急处置。
1.养殖水体减小。长期干旱致使湖泊、水库、池塘等水位持续下降,直接导致养殖水体减少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池塘干涸,养殖品种受旱死亡。少水或缺水还导致苗种无法繁殖或者无法投放,影响渔业正常生产。
2.水质下降。干旱时水体质量下降,严重的可直接导致养殖品种大批死亡。此外,水体较小时温度偏高,温度变化幅度增大,水质调控难度加大,水体缺氧严重,遇上闷热高温天气,容易导致缺氧泛塘,造成养殖品种大量死亡;在高温季节,水质下降,容易造成各种疫病的发生、蔓延。
3.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。干旱导致水源、池塘、滩涂等地的水生植被减少,部分养殖品种对水生植物依赖性较高,如虾蟹等,干旱则影响虾蟹正常蜕壳和鱼类生长,降低水体生产能力。
1.注意旱情预报,做好防旱准备。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,做好充分、必要的抗旱物资准备,以抵御旱情。
2.保障养殖用水。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应及时增设供水设施,采取有效措施,最大限度地保障养殖用水。
3.加强水质管理。减少施肥和饵料的投喂量,及时清除残饵、杂物,保持水质良好。定期施用含氯石灰,既可调节水质、又可杀灭病原菌。适当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及底质。干旱时期为防止鱼虾蟹浮头甚至“泛塘”,应进行增氧,确保鱼虾蟹养殖安全。
4.加强巡塘管理。在干旱期间应坚持早晚巡塘,加强日常管理,密切观察养殖品种的摄食情况和行为变化,特别注意观察黎明前鱼虾蟹的活动情况,一旦发现问题,及时应对。
5.及时补投苗种。干旱期间应做好补投苗种的准备工作,待旱情缓解后,适时补投大规格苗种,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后的生产需要,将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6.及时销售。水量减少,养殖密度增大,容易造成缺氧浮头,甚至死亡。应及时将达上市规格的水产品捕捞上市,减少载鱼量,缓解溶氧压力,确保未达上市规格的养殖品种安全度旱。
7.加强病害防控。增加巡塘频次,注意观察养殖水产品的活动和摄食情况,发现异常现象及时进行检查和相应的治疗。
- 2025/08/14为什么选择清渟科技数智化饮水方案
- 2025/08/14凶狠!台风“杨柳”将先后登陆我国台湾岛及
- 2025/08/13张浩千:以合成生物学赋能农业让“生物造万
- 2025/08/13窖泥微生物新研究;茶露酒标准征求意见;古
- 2025/08/13上新了!攀枝花芒果科味浓